陈诚笔下留人,吴石死棋里藏活路
1950年春,台北宪兵司令部的灯光彻夜未明。当书记官将写有"王碧奎"的处决令呈至陈诚面前时,这位素以铁腕著称的将领却突然掷笔——枪决令上的名字被硬生生划去,改为"暂押待审"。这场反常赦免的背后,竟与半年前就义的吴石缝在衣襟里的绝笔信密切相关...
1950年春,台北宪兵司令部的灯光彻夜未明。当书记官将写有"王碧奎"的处决令呈至陈诚面前时,这位素以铁腕著称的将领却突然掷笔——枪决令上的名字被硬生生划去,改为"暂押待审"。这场反常赦免的背后,竟与半年前就义的吴石缝在衣襟里的绝笔信密切相关...
回过头,事情从一月就开始有了转折。1950年1月29日,有人出卖了情报,叫蔡孝乾。正是那次叛变,把吴石推向危险。之后几个月里,风声、审问、拘押一层层下来,直到六月那天结局明朗。很多人当时背后议论:将军一走,这家人在台湾怎么办?没人照应,田地像没根的庄稼,一吹就
父亲牺牲,母亲入狱,家庭遭遇巨大变故,吴健成在回忆录中曾披露过这样一个细节内幕:“母亲出狱后,总有人悄悄送来生活用品,后来才知道是陈伯伯安排的。我的录取通知书上写着‘陈明德’,这个名字让我在台湾活了下来,也让我在美国有了重新开始的机会。”
1946年上半年,郭汝瑰作为张治中的助手参加了由美国特使马歇尔,国民党代表张治中,共产党代表周恩来组成的3人小组会议,商讨国共双方停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会谈中有幸面见周恩来。
1907年9月15日(农历八月初九),郭汝瑰出生于重庆铜梁县永嘉乡达昌池一个家道中落的书香之家。他的父亲郭锡柱,号朗溪,从小勤奋好学,写得一手好文章,颇得当时铜梁巴琼书院院长陈昌的赏识。郭朗溪与夫人朱位椿共生3子,郭汝瑰居长、次子汝瑚、季子汝玲。
1943年11月23日,远征军已完成集结。陈诚以“胃出血”呈辞,蒋介石保留其职,却任卫立煌为代理。
我说:「是王经理帮我调的。」 可惜王尧今天正好生病了,就没来年会,不然当面对质,他们还有什么可说的? 秦松笑了一声:「你说是王经理帮你的,我记得他是唯一一个知道你是总部派去的吧?那这个过程里,谁能确保你有没有滥用职权,为自己牟利?」 这个罪名我可真是担当不起。
“二号人物”这四个字,听起来像副驾,其实更像备胎——随时得顶上,又绝不能抢方向盘。
9月21日,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何建明长篇报告文学《如诗的大地——新疆70年纪事三部曲》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该书由新疆人民出版社(新疆少数民族出版基地)出版,全景式展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70年来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
1949年的台湾午后,阳光并没能给一切带来温度。学校门口,铃声刚落,一名少年正低头扒饭,还没把筷子放下,两个穿西装的男人快步走来。他们什么多余话也没说,直接把少年抱起往车里塞。没人敢拦,那辆黑色轿车很快开远了,直奔基隆码头。谁也没想到,这不起眼的少年,会让台岛
国民党那些年,里面的“门道”比北京的胡同还要绕。说是一个党,但谁不知道,实际就是一群各拉各的牛,这帮人明里暗里拉帮结派,从老蒋身边的黄埔军校那波,到互相恩怨的CC系、政学系,什么宋子文、孔祥熙、何应钦、陈诚,各人都在搞自己的“自留地”。在这种圈子里混,谁胆子小
1938年如日中天的陈诚来到蒋介石的面前向他推荐了自己在保定军校的老同学张荫梧,让他为河北省三青团总干事兼民政厅长。得到这个任命的张荫梧可以说是不虚此行,自己虽然没有彻底扳倒鹿钟麟,但是这一次能够获得陈诚和老蒋的任命,对于这位晋军出身但是很长时间郁郁寡欢的将领
1954年7月,一艘客轮缓缓靠上基隆码头,甲板上站着81岁的熊式辉。海风很大,吹得他披风猎猎作响,那一刻他以为蒋介石至少会派个随员来接。结果岸边空空如也,只有港务人员例行点名,没人提起他的名字。多年苦心经营的“亲近”二字,似乎就在这一阵海风里被吹得无影无踪。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在中国可谓是长驱直入,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相继沦陷,一时间国内的“亡国论”一度甚嚣尘上。
1960年11月28日,北京初雪,功德林管理所的大门吱呀而开,一位中等身材的中年军人快步走出。他就是当天获特赦的宋瑞珂。寒风扑面,他把呢子大衣领子立起,嘴里却嘟囔一句:“先去邮局。”送行的干部不理解,宋瑞珂却心里清楚,这一步跨出监狱,就意味着另一段漫长的书信路
1938年10月25日夜,汉口江滩的雾气夹着焦糊味弥散开来。汽笛一声声催促,木箱顺着跳板滚进船舱,人群推搡着想挤上最后几条渡江的小船;远处火光闪烁,弹片打在铁皮屋顶,碎响像急雨。谁都明白,这座江城已撑不住了。
1945 年 9 月初,回到了南京的蒋介石正为东北人事安排犯愁。日军虽已投降,东三省却还没真正回到国人手里,那里的工厂、铁路和兵工厂基本没遭破坏,这也意味着谁攥住东北,谁就握住了下一步的主动权。
一九四五年九月初,重回南京的蒋介石正为东北人事焦头烂额。日军无条件投降,可东三省尚未真正“回家”。铁路、电厂、兵工厂几乎完好,谁握住它,谁就握住明日筹码,老蒋心知肚明。
南京的春天,雨水不算太多,却总让人头脑发蒙——那种潮乎乎的空气,不管身在厅堂还是市井,总让人有点犯躁。那一天,1948年4月12号,国民党政府的国大会议开到中途,怎么说呢,茶水都凉了三遍,会议厅里却热闹到像看杂耍。原本讲台上是白崇禧在说话,军事报告与检讨乱成一
有些人的人生,就像冬天里一壶温热的小烧酒,看起来普普通通,往嘴里一抿,才知滋味深长——说的就是顾祝同。想想看,解放战争那会儿,国民党军的那些“大佬”,不是被新新人类黄埔小将们一阵推搡给换下去了,就是干脆被晾在一边成了老古董。但有趣的是,眼瞅着一茬茬老臣下岗,偏